【中国税务报】上新河纱关:长江岸边的明代税关
| 发布时间:2025-09-11 17:27 | 来源:中国税务报 | 字体:[][][] |
南京上新河钞关旧址位于今南京市建邺区河西地区,上新河钞关是明代在长江下游重要水道上新河沿岸设立的征税机构,见证了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物资集散中心的繁荣历史。
明初,明太祖朱元璋发行纸币(宝钞)替代铜钱,以筹集财政资金。明永乐年间,明成祖朱棣多次北伐,又迁都北京,耗资巨大,为弥补财政亏空而滥发纸币,致使宝钞不断贬值,百姓弃之不用。为加大宝钞推行力度,朝廷于宣德四年(1429年)创设钞关制度,即在南、北两京之间的运河及长江沿岸客商聚集之处设置七个钞关,规定过往船舶均须以大明宝钞缴纳钞关税,强令宝钞流通。“以钞纳税,渐次收尽,故名钞关”。
南京地处长江下游,是长江下游地区与华北平原经济联系的水运枢纽。明宣德四年,朝廷在南京设上新河钞关。据《明史》记载:“宣德时,设关地区以北运河沿线水路要冲为主,包括漷县关(正统十一年移至河西务)、临清关、济宁关、徐州关、淮安关(在今江苏淮安)、扬州关(在今江苏江都县)、上新河关(在今南京)。”上新河钞关是明廷首设的七大钞关之一,也是当时唯一的长江水系钞关,其余六个钞关皆为运河沿岸钞关。
上新河开凿于明初。朱元璋建都南京后,大兴土木,调运全国优质工料。为畅通长江和京城内的水路航运,便在南京城西开凿了一条运河——上新河,连接白鹭洲长江口与南京江东门。各地优质竹木多从云贵、四川、湘赣等地船载而来,沿长江顺流而下,在上新河集中编排后,分两路转运,一路沿运河北上华北,一路南下苏浙,上新河钞关因此成为长江下游重要的贸易和转运口岸,出现“舟车捆载纷如雨,江上帆船万斛来”的景象。
钞关设立之初,不对贩运的商品征税,只对过往的商船征税。税率是每经一钞关,“每船一百料(船舶载重数量)纳钞一百贯”。南北两京之间直抵者,则“每船一百料纳钞五百贯”。征税流程包括船户呈报清单、税官查验核实、计算税款等环节。大批商人在上新河钞关办理转运,或报税待核,或相互贸易,“人货辐锁、市声如沸”。随着木材、毛竹、柴炭以及米豆杂粮等产品的大量集中,钞关附近出现了酒行食肆、油坊布匹等服务业,上新河一带成为滨江钞关重镇。清代的《同治上江两县志》记载:“上新河……市廛辐辏,商贾萃止,竹木油麻,蔽江而下,称沿江重镇。”
直至嘉靖六年(1527年),明廷裁撤上新河钞关,另设西新关和新江关征收货物关税。清末,随着南京开埠和交通业的发展,滨江古镇昔日繁华渐趋黯然,但作为长江文明的活化石,上新河钞关始终是长江税收文化的重要遗产。